直接觀看文章
2011 年 11 月 02 日 / chiaomei

整枝修剪

整枝修剪玫瑰栽培技術中最重要的一環。完美的修剪技術可以使植物保持良好通氣,葉片有效的接受日照,維持樹體健康;並可調整樹形,減少管理費用(尤其是農藥的支出),改善切花品質及調節產期。然而修剪是一門高深的藝術,除了要瞭解玫瑰生長發育的原理外,更要配合產地的氣候條件和品種特性,才能有效的達成修剪所預期的結果。在溫帶國家,玫瑰冬季自然落葉進入休眠;但是在本省除了高海拔地區以外,玫瑰終年開花不斷,因此歐美及日本的修剪方法,不完全適用於本省的栽培方式。而且本省切花栽培主要是靠冬季的收穫,因此玫瑰切花栽培之成功與否,修剪的方法應深入研究。
關於修剪的專有名詞
主枝:玫瑰在本省為常綠灌木,植株有多主枝,但主枝老化後,腋芽常進入深休眠或者萎縮壞死,為了維持植株正常發育,主枝每年必需更新。
基部芽:即農民所稱的筍芽,是更新主枝主要的來源。每年入秋到春末,氣溫降低時;植株靠近基部的腋芽最容易生長發育成粗壯的枝條,在未經摘心處理養成主枝之前,這種枝條稱之為基部芽。
砧木芽:嫁接苗由砧木位置長出的芽稱砧木芽。栽植嫁接苗,應特別注意砧木芽與基部芽的區別,可以由枝條的葉片或刺的形狀和分佈區別之。
葉和鱗片葉:玫瑰的葉為奇數羽狀複葉,標準的葉片之小葉數為5~13片。但在枝條基部或頂部常會出現小葉片數少於5的葉片,稱之為鱗片葉;有5小葉以上的才稱為葉。
側蕾和側枝:指莖頂花芽以下之節位,在花朵未凋謝之前所發育成的花蕾和枝條。
開花枝和盲芽枝:玫瑰為自生開花型植物,即不管日照長短,只要栽培管理適宜,每個腋芽發育成枝條,其頂部應形成花芽,因此凡是會開花的枝,而不開花的枝條(花芽萎縮)稱之為盲芽枝。
修剪之標準切口
大多數的農民以為,將枝條剪斷就是修剪,而忽略修了剪後的傷口。植物之整枝修剪有如動物的外科手術;修剪切口的好壤,對以後腋芽之發育影響很大。在某些木本植物或許影響較小,但是玫瑰修剪的枝條,大部分都是半熟枝,枝條髓部海綿狀組織佔很大的比例,修剪不當所造成的口就是病原菌侵入植物體的門戶,尤其夏季高溫多濕的季節,非常容易感染枝枯病。節是枝條中組織最充實的部位,也是植物體防止病蟲侵入的關卡,因此修剪的切口必需正好在節(腋芽)的上方,切口斜面的上緣約高出腋芽0.2公分左右,視枝條的粗細而足,粗者留長,細者留短。切口的下緣則不得低於芽的中心點,或必需高於葉痕約0.5公分處,使切口的斜面約成45°左右傾斜。因此在多雨或有露水的季節,切口上不會有水滴而成病原繁殖的溫床,而且傾斜的方向恰為後腋芽發育生長的方向。當然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一把鋒利的剪刀是修剪時所必備的,亦即修剪過的切口必需是非常平整的。幼嫩的枝條由於生長未定型,要修剪成標準切口不太容易,有時為了操作方便而採用摘(折斷)的方法。雖然摘的方法傷口不平整,但由於組織細胞仍繼續生長,傷口可以迅速癒合。但是要特別強調摘折時,傷口不能接觸工具或指甲,否則寧可用鋒利的剪刀修剪較為適宜。
開花枝或盲芽枝修剪的位置
玫瑰標準的開花枝約有12~14節,節上的腋芽自形成起,仍不斷的分裂與分化葉片,但卻不伸長,因此在外觀上是看不出芽在生長。隨著枝條伸長,葉片數增多,所形成的生長抑制物質逐漸在腋芽中累積,使腋芽進入休眠。如果剪去腋芽以上的枝條,即去除頂端優勢,則腋芽馬上發芽伸長,越靠近莖頂的腋芽越容易發芽,但所形成的開花枝節位少,枝條長度較短。相反的,靠近基部的腋芽去除頂端優勢後較不容易發芽,但發芽後所形成的開花枝節數多,枝條長。
枝條長度是切花品質分級的標準,枝條越長,品級越好。但以樹體營養的觀點,留在植株的葉片越多,植株發育越快。這兩點是相互矛盾的,因此從上述的開花原理和經濟觀點,在切花時,適當的節位的上限,是由莖頂算起第三葉(鱗片葉不算)的節;而下限則是由枝條基部算起第三葉的節。在這限界之間可按切花品級的價格,植株的發育狀況和下一季花預產期,調整所修剪的位置。
如果植株發育非常茂盛,盲芽枝可由基部剪除,以維持樹體通風良好;如果植株發育較為衰弱,盲芽枝可以依照開花枝處理方式修剪,可以將盲芽枝養成開花枝之母枝。

更新修剪
更新修剪包括截短和剪除老化的主枝兩部分。截短除了降低植株的高度外,主要的目的是藉著截短枝條來促進基部芽的發育,以養成新的主枝。本省的氣候,冬季較溫暖,因此玫瑰在冬季沒有落葉休眠的現象。而且由於入秋以後天氣較涼爽,日夜溫差大,植株之發育茂盛,是基部芽發生的自然時節,因此更新主枝的修剪,常在中秋節前後進行。
修剪時,首先剪除老化的主枝,每株約留5枝左右的主枝,然後將留下的主枝截短至90~120公分左右。待基部芽發育成新的枝條,按主枝養成的方法管理。如果植株在夏季缺乏管理,生長勢非衰弱,突然進行更新修剪,不只不能恢復生長,往往造成植株枯死。因此對於較衰弱的植株應分次進行更新修剪,雖然操作上較不方便,但植株可逐漸的恢復生長。
基部芽的誘發
基部芽的發育,影響植株更新修剪後之恢復情況,也影響到切花產量。利用1﹪甲苯胺(Benzyladenine)之羊毛脂膏塗抹於植株基部的節位,或者利用徒長素(GA)0.02﹪溶液塗抹於植基部,都可能促進基部芽的發育。在更新修剪前一個月,不斷地摘除側枝(已發芽的腋芽)也可改變植體養分的傳送方向,促進及早發生基部芽。深植或覆蓋植株的基部(芽接點),會抑制基部芽的發生,因此更新修剪的同時,應注意覆蓋物是否蓋住了植株的基部。
最後再重新強調:修剪是高深的栽培藝術,常會因環境和品種而產生不同的修剪結果,植株修剪後,仍需不斷地觀察枝條發育的情形,作為下次修剪之參考,才能使修剪藝術充分顯示其效果,使植株的發育完全依照自己的理想生長。

發表留言